行状
词语解释
行状[ xíng zhuàng ]
⒈ 即行述。
英brief biographical sketch of a deceased person;
引证解释
⒈ 履历;事迹。
引《汉书·高帝纪下》“遣诣相国府,署行、义、年” 颜师古 注引 三国 魏 苏林 曰:“行状,年纪也。”
《后汉书·李善传》:“时 钟离意 为 瑕丘 令,上书荐 善 行状。”
《晋书·刘弘传》:“臣輒以 勃 为 归乡令,贞 为 信陵令。皆功行相参,循名校实,条列行状,公文具上。”
宋 陈善 《扪虱新话·孔子曾子之说》:“孔子 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此 孔子 未死前自作行状也。”
鲁迅 《呐喊·阿Q正传》:“阿Q 不独是姓名籍贯有些渺茫,连他先前的‘行状’也渺茫。”
⒉ 文体名。专指记述死者世系、籍贯、生卒年月和生平概略的文章。也称状、行述。
引唐 李翱 《百官行状奏》:“凡人之事迹,非大善大恶,则众人无由知之,故旧例皆访问於人,又取行状諡议,以为一据。”
清 叶名沣 《桥西杂记·黄忠端书孝经卷》:“洪思 作夫人行状,言卒之日,以所临 忠端公 《孝经》,授其子 棻堂。”
国语辞典
行状[ xíng zhuàng ]
⒈ 叙述死者生平事迹的文章。南朝梁·刘勰唐·李翶〈百官行状奏〉:「由是事失其本,文害于理,而行状不足以取信。」也作「行述」。
引《文心雕龙·书记》:「体貌本原,取其事实,先贤表谥,并有行状,状之大者也。」
近事迹
行状[ xìng zhuàng ]
⒈ 记述死者生平行为的文字。
最近近义词查询:
次第的近义词(cì dì)
规范的近义词(guī fàn)
孔方兄的近义词(kǒng fāng xiōng)
独居的近义词(dú jū)
供应的近义词(gōng yìng)
偶尔的近义词(ǒu ěr)
妻子的近义词(qī zǐ)
开辟的近义词(kāi pì)
今世的近义词(jīn shì)
一贯的近义词(yī guàn)
冷冰冰的近义词(lěng bīng bīng)
视力的近义词(shì lì)
生果的近义词(shēng guǒ)
收益的近义词(shōu yì)
自食其力的近义词(zì shí qí lì)
十全十美的近义词(shí quán shí měi)
咄咄逼人的近义词(duō duō bī rén)
人力车的近义词(rén lì chē)
出现的近义词(chū xiàn)
塑像的近义词(sù xiàng)
起草的近义词(qǐ cǎo)
顿首的近义词(dùn shǒu)
冬眠的近义词(dōng mián)
遵命的近义词(zūn mìng)
各式各样的近义词(gè shì gè yàng)
更多词语近义词查询